-->

火眼工程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完成中国西南地区食虫动物病毒组及病毒传播风险相关研究

2025-6-12 阅读次数:198

宿主和环境塑造中国西南地区食虫动物病毒组及病毒传播风险

华大火眼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等联合团队于2025年5月16日在《Microbiome》上发表了题为“Host taxonomy and environment shapes insectivore viromes and viral spillover risks in Southwestern China”即“宿主和环境塑造中国西南地区食虫动物病毒组及病毒传播风险”研究的文章。

一、文章主题

此次研究通过中国云南省12个县214只食虫动物(包含:13种鼩鼱、刺猬和鼹鼠)的病毒组的宏转录组学分析,鉴定出42个脊椎动物相关病毒科,包括57种新病毒。研究发现鼩鼱病毒多样性显著高于刺猬和鼹鼠;病毒组成受宿主分类、海拔和地理位置显著影响;发现11种跨宿主传播病毒,包括与汉坦病毒科和墨江副黏病毒相关的潜在病原体;鼹鼠可能在病毒跨种传播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为食虫动物病毒组多样性及人畜共患病风险提供了重要数据。

二、研究背景

云南省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研究病毒传播的理想区域。而食虫动物(如鼩鼱、刺猬、鼹鼠)是多种人畜共患病毒的潜在宿主,但其病毒组研究远少于啮齿类和蝙蝠。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填补这一缺口,揭示食虫动物病毒组的多样性以及与宿主和环境的关系。

三、实验方案

采集云南省12个县214只食虫动物(8种鼩鼱、3种鼹鼠、2种刺猬)的组织样本,通过宏转录组测序分析各个样本的病毒组成,并结合样本分类、地理和生态等因素探讨其体内病毒多样性及传播风险。

四、样本采集

采集方法:2015 年至 2020 年间,在云南省地方病预防控制研究所指定为监测区域即 12 个县区域采集小型野生哺乳动物样本,包括鼩鼱、刺猬和鼩鼹鼠,将捕捉笼子等在黎明时分放置田野,第二天早上进行收集。记录生态信息(位置、海拔、日期和栖息地)。采样点包括自然环境(阔叶林、针叶林和灌木丛)、人工环境(耕地和住宅区)和混合栖息地,海拔范围为 500 至 3561 m。最终共捕获了 214 只食虫动物,属于 13 个物种,包括 2 种刺猬、3 种鼩鼹和 8 种鼩鼱。
样品前处理: 捕获的动物先通过形态学及细胞色素b(cytb)和COI基因测序确认,然后进行无菌解剖以获得肺组织样本。所有收集的样品均在冷链条件下运输至实验室,并储存在 – 80 °C。使用试剂盒提取总RNA。使用核酸微生物纯化试剂盒富集混合样品,以确保测序质量。
样品分组策略:来自相同食虫物种和位置的样本合并,214份样本合并为68个混合池。

五、测序和分析

1. 文库构建和测序:使用试剂盒进行逆转录和 cDNA 合成,构建文库,并使用Qubit荧光计定量。使用 Qsep-100估计segment的长度。在 MGISEQ-2000 平台上进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使用无菌水作为空白对照。所有样品和对照均在同一芯片上测序。
2. 病毒组分析:使用Fastp进行数据过滤和质控,MEGAHIT进行de novo组装。使用 DIAMOND blastx比对nr数据库,初步判断潜在病毒序列后,用BLAST进一步比对nt数据库。使用 Geneious手动验证和注释病毒序列,确定病毒分类或鉴定新病毒。使用Kraken2定量病毒科丰度。
3. 系统发育分析:根据 DIAMOND blastx 结果得到了主要病毒分支,使用保守的病毒蛋白为每个病毒分支构建了系统发育树。使用 MAFFT将序列与进化枝内的相关病毒序列比对,用TrimAl修剪,使用 IQ-TREE从 aa 比对中估计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使用 FigTree 进行可视化。
4. 多样性分析:α多样性:计算Shannon指数比较鼩鼱、刺猬、鼹鼠的病毒丰富度。使用热图展示物种丰度聚类模式。使用箱线图展示不同海拔下病毒多样性的差异。β多样性:通过PCoA分析海拔和生境对病毒组成的影响。使用PERMANOVA(adonis2检验)验证组间差异显著性。使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评估两组之间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丰度和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而使用 Kruskal-Wallis 检验进行三组之间的比较。

六、研究结果

1. 病毒组分析结果:测序产生2.6TB数据量,鉴定出42个病毒科,包括dsDNA病毒、dsRNA病毒、逆转录病毒、ssDNA 病毒和ssRNA 病毒。鼩鼱病毒丰度最高,汉坦病毒科和奈罗病毒科在鼩鼱中富集。海拔和地理位置显著影响病毒组成。


2. 新病毒发现: 发现57种新病毒,其中24种属于弹状病毒科。此外还有黄病毒科、正粘病毒科、杯状病毒科和环状病毒科等。

3. 跨宿主传播风险:11种病毒显示跨宿主传播,大多数是在鼩鼱中发现的,主要在鼩鼱和鼹鼠之间观察到跨科传播。

4. 潜在病原体: 检测到墨江副黏病毒和汉坦病毒等已知人畜共患病毒,同源性高,提示病毒有传播给人的风险。

七、总结讨论

本研究测序共产生了2.6TB的读数,鉴定出42个病毒科。鼩鼱病毒丰度最高,汉坦病毒科和奈罗病毒科在鼩鼱中富集。海拔和地理位置显著影响病毒组成。共发现57种新病毒,其中24种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此外还有黄病毒科、正粘病毒科、杯状病毒科和环状病毒科等。11种病毒显示跨宿主传播风险,大多数是在鼩鼱中发现的。检测到墨江副黏病毒和汉坦病毒等已知人畜共患病毒,同源性高,提示病毒传播风险。

八、文章亮点及思路

1. 核心病毒组研究
选择宿主器官(如肺组织)而非环境样本(粪便、唾液)进行病毒组分析,减少环境干扰,更准确反映宿主真实感染的“核心病毒组”。
适用于野生动物病原体研究,尤其需区分宿主携带病毒与环境污染时(如蝙蝠、啮齿类)。
2. 多维度生态因子
综合宿主分类、地理分布(海拔、经纬度)、栖息地类型(自然/人工)等多因素,解析病毒组差异,揭示病毒多样性与生态位的关系。
适用于地理医学或环境病原体研究。
3. 跨物种传播网络构建
通过宿主-病毒相关性网络(Cytoscape)可视化病毒跨物种传播路径,识别关键中介宿主(如鼹鼠)。
适用于人畜共患病风险预测,识别潜在跨物种传播。
4. 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宏转录组学结合MEGAHIT组装、DIAMOND blastx注释,高效挖掘新病毒;系统发育树(IQ-TREE)解析病毒进化关系。
适用于未知病原体发现,尤其是低丰度或高变异病毒。
5. 长期监测与主动预警
基于病毒丰度、宿主分布和传播风险,提出建立长期多因子监测网络。为公共卫生部门提供模型,提前预警潜在疫情。
6. 样本分层与稀有物种覆盖
稀有物种(如Sorex cylindricauda)样本量少,仍纳入分析以探索潜在新宿主。避免研究偏倚,揭示小众物种在病毒生态中的独特作用。
7.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
发现高风险病毒(如Mojiang副粘病毒)后,后续研究其致病性(如体外感染实验)和传播机制。衔接基础研究与实际防控。

九、结语

本研究集中于核心病毒组定义、生态多因子建模、跨物种网络分析及高通量技术整合,为病毒生态学和人畜共患病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参考。未来研究可借鉴其系统性框架,同时结合新兴技术(AI等)和跨学科合作,进一步提升病毒发现与传播风险评估的效率。